

潍坊档案网
潍坊市情网
魅力潍坊网
山东省情网
潍坊党史网
傅盛德博客
我家在潍县
昌乐四镇刊
青州专刊
潍坊地名网
潍坊市志

郭味蕖(1906~1971),名忻,号字行,著名国画艺术家,潍城区郭宅街人。早年在上海艺术专科学西画,毕业后,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从事国画研究。建国后,先后在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徐悲鸿纪念馆从事理论研究。1959年后调任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花鸟科主任,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他创造了花鸟与山水、白猫与点染、工笔与写意、重彩与泼墨相结合的表现方法,曾多次在国内外举办画展。曾为人民大会堂山东厅画大幅红梅屏风画。为中央厅、广西厅及其他单位画大幅花鸟画。1962年,他画社鹃花、野竹、郭沫若为之题四言古诗,合作《杜鹃野竹图》,赠与日本友好人士中岛健藏,并在日本报纸上发表,受到日本文艺界好评,盛赞此作为“二郭墨宝”。他精于竹梅,亦能山水,对金石、考古、鉴赏、书法和文学亦有研究。代表作品有《大好春光》、《河山似锦》、《春雷》、《潺潺》等,著有《宋元明画家年表》、《中国版画史略》、《写意花鸟画创作
》。
臧克家(1905.10~2004.2),著名诗人、作家,诸城市吕标乡臧家庄人。1926至1927年,就学于武汉国民党中央军事政治学校1926至1934年,在国立青岛大学(后改为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1934至1937年,任山东临清中学教员1938年1月至1940年冬,任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战时文化工作团团长、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1940底至1941年5月,任国以党第三十军参议1941年冬至1942年7月,任“三一”出版社副社长942年8月至1946年7月,在重庆专事写作,并参加“文协”活动及民主签名活动;1946年8月至1948年12月,在上海主编《侨声报副刊》、《文讯》月刊、《创造诗》等;1949年3月至9月,自香港去北京,任华北大学文艺学院文学创作研究室研究员;
莫言(1955.2—),原名管谟业,作家,高密人。中共党员。l97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82年发表处女作小说《春夜雨霏霏》。1984年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毕业后在解放军总参谋部政治部工作。1989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创作研究班,1991年毕业后在总参政部继续搞创作。已出版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十三步》、《食草家族》、《酒国》;小说集《透明的红萝卜》、《爆炸》、《欢乐十三章》、《白棉花》等。
郎咸芬(1936—
),著名吕剧表演艺术家,潍坊人,女。1951年参加潍坊市文艺工作团,1952年调山东省吕剧团。1954年,在吕剧《李二嫂改嫁》中成功地塑造了李二嫂这一典型艺术形象,获华东地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员一等奖。1957年该戏搬上银幕。此后,她又成功地在《蔡文姬》、《穆桂英挂帅》、《丰收之后》、《沂河两岸》、《母与子》等剧中塑造了不同时代、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妇女形象。她在几十年的舞台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1956年她随以彭真为团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大代表团出访苏联及罗卫尼亚等东欧6国;1986年,又以团长身份率中国电影戏剧演员代表团出访澳大利亚、新西兰。曾当选为第二、三、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系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山东省文联副主席、山东省剧协主席、山东省吕剧团团长。
陈介祺(1813-1884),字寿卿,号箐斋,金石家,潍城区人。清吏部尚书陈官俊之子。他自幼勤奋好学,聪颖强记。请少年时随父在京求学,19岁即“以诗文名天下”。1835年(道光十五年)中举人,1845年中进士。此后10年间,一直供职翰林院。
他广泛涉猎各种文化典籍,对于经史、义理、训诂、辞章、音韵等学问,无不深入研究,而尤酷爱金石文字的搜集与考证。曾向当时著名学者阮元求教质疑,并与何绍基、吴式芬、李方赤等许多金石学者互相切磋。他不惜巨资搜集文物,仅三代、秦汉古印一项,就有7000余方。1850年,他在家乡潍县城内旧居建成“万印楼”一幢,并编成《箐斋印集》。他在京时,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他目睹清朝廷丧权辱国,不满官场腐败黑暗,1854年(咸丰四年)借母丧返归故里,从此不再复出为官。回潍后,专心致志从事金石研究,并不惜巨资到处购求文物,足迹踏遍齐鲁各地。他鉴精藏富,治学严谨,多有创见,因而受到当时考古金石学家的钦佩和推崇,与江苏学者潘祖荫被并誉为“南潘北陈”。
他收藏的文物青铜器最多,其中的毛公鼎,驰名中外,最为珍贵。此古器内壁铭文多达497字,俨然一篇《尚书》典诰文字,极为罕见。所作毛公鼎考释,对于解决西周时期的有关历史问题,也有重要的参考何价值。
; 他在治学过程中,还能打破封建级观念,与民间手工艺人姚学乾、胥伦等人交往,尽力奖掖后学,培养工艺人才,促进了家乡文化事业和工艺美术事业的发展。
公治长(前519~前470),名长,字子长,春秋时齐国人,亦说鲁国人。自幼家贫,勤俭节约,聪颖好学,博通书礼,终生治学而不仕。为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名列弟20位。因德才兼备,深为孔子赏识。
王之翰(1819~1884),字次屏,号湘筠,清末教育家、书法家,潍城区人。1814年(道光二十四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等职。咸丰初,连遭亲丧,家居不求仕进,教授生徒多年。1864年(同治三年),典试河南;1867、1870看任顺天乡试同考官。1876年典试广东,所取多知名人士。在史馆10余年,因他学识渊博,熟悉典章制度,后辈皆奉为楷模。他为人厚重缄默,不务虚名,胸怀磊落,人皆敬仰。后主讲顺德龙冈书院、广平清辉书院、济南泺源书院,皆负盛名,造就人才颇多!他工诗词、精书法、小楷尤妙,笔法类砖塔铭,向无苟笔,对后节深有影响。所作《九九消寒歌》反映农家生活,富有田园诗风味,曾在潍县民间广为流传。1884年(光绪十年)冬,卒于济南泺源书院,同里门人私谥“文敏先生”。
贾思勰,农学家,北魏益都人(今寿光)。生活于5世纪末北魏孝文帝时期,曾任高阳太守。大约在公元533~544年写成农学名著《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全书10卷,92篇,11万字。它总结了我国北魏和北魏以前北方劳动人民农业生产技术的成就。书中介绍了选种、浸种、施肥、轮作等精耕细作的方法份真情这授了一些谷物、蔬菜、果树和林木的栽培经验记述了家畜、家禽的疫病的防治,几乎对农业生产所涉及的各个方面都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此外书中还保存了很多古代的农业资料,如《汜胜之书》、《四民月令》等书,都是现已失传的珍贵资料,由《齐民要术》的引录,才得以保存它们的“吉光片羽”。从他写的《序》中可以看出他非常重视农业。他认为农业是人民衣食之本,也就是安邦之本,“是为政首”解决好这个根本问题,才能“以利天下”,使“万国作义”。他列举大量历史人物,从管仲、商鞅、李悝到晁错、耿寿昌、桑弘羊,以他们行之有效的经验,反复论证自己的观点。他还主张农业生产要注意改革,在这方面他引用了汉代的一些名臣循吏的实例,如教民铸造犁耧利用畜力,兴修水利进行灌溉,作织纤之具以纺绩.....他还嘲讽溺守陈规不思改划革的人是“鲍鱼之肆不自以气为臭...生习使之然也。居积习之中,见生然之事,夫孰自知非者也。他的治学态度很严谨,《序》中说他为了完成这部著作,“采捃经传、爱及歌谣,询之老就,验之行事”。全书引用前人著作150多种,记录农谚30多条。他主张遵循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的见解,以及轮作、施绿肥等耕作方法,在当时世界上都堪称创见。当时他已认识到生物和环境的相互关系,初步觉察到生物界的遗传和变异现象,涉及选种、育种等人工培育新品种的先进生产方法。《齐民要术》堪称世界农业科学史上的一颗明珠。
赵明诚,字德甫(又作德父),密州诸城(今山东诸城)人,宋徽宗崇宁年间宰相赵挺之之第三子。著名金石学家,生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卒于宋高
宗建炎三年(1129年) 。赵明诚21岁尚在太学读书时,与李清照结婚。崇宁四年(1105年)
十月授鸿胪少卿。大观元年(1107年)三月,赵挺之去世,遭蔡京诬陷,被追夺赠官,家属受株连。赵明诚夫妇从此屏居青州乡里13年。宣和年间赵明诚先后出任莱州、淄州知州。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起知江宁府。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移知湖州,未赴,病逝于建康。赵明诚致力于金石之学,可谓幼而好之,终生不渝。他曾自谓:“余自少小喜从当世学士大夫访问前代金石刻词。”(《金石录》序) 与李清照结婚后,
对金石学志趣更是有增无减,日趋痴迷,有“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 (《金石录后序》)
。屏居青州与出守莱州、淄州时期,是赵明诚、李清照夫妇相濡以沫共研学问的最美满的时期,也是赵明诚金石事业最有成就的时期。从大观二年(1108年)至宣和三年(1121年),赵明诚曾四游仰天山,三访灵岩寺,
一登泰山顶。或题名,或拓片,获得了大量的碑文资料。经过多年的亲访广集,在李清照帮助下,赵明诚完成了《金石录》的写作。这是一部继欧阳修《集古录》之后,
规模更大、更有价值的研究金石之学的专著。著录所藏金石拓本,上起三代下及隋唐五代,共2000种。《金石录》30卷。前10卷为目录,按时代顺序编排;后20卷就所见钟鼎彝器铭文款识和碑铭墓志石刻文字,加以辨证考据,对两《唐书》多作订正,是研究古代金石刻必资之书。
诸葛丰,字少季,西汉琅玡(治地在今诸城)人。其故里葛陂,约在今诸城市枳沟镇普庆村南。丰以明经为郡文学,名特立刚直。贡禹为御史大夫,除丰为属,举侍御史。元帝擢为司吏校尉,刺举无所避,京师为之语曰:“间何阔,逢诸葛。”言丰为司隶校尉,执法严正,害人者遂久阔而不相见也。元帝嘉其节,加丰秩光禄大夫。后因上书告光禄勋周堪、光禄大夫张猛,元帝谓丰“告案无证之辞,暴扬难验之罪”,免为庶人。终于家。丰之后迁居阳都(今沂南县砖埠乡黄疃一带),多有显者,诸葛亮便是其中之一。
郑玄(128-200),字康成,东汉经学家,高密县郑公村人。13岁时能诵读五经。21岁博览群书,精通历数、算术、图纬,被推为乡啬夫,管诉讼、收赋税。
其家贫寒,仍自学不辍,常请教于学官。因不愿为宦,遂辞去乡啬夫,专心攻读。 因此,得北海相杜密赏识,提为署吏。后于157年(永寿三年)
送入太学深造,先后随故兖州刺史第五元、东郡张恭祖修业。
160年(延熹三年),他西入函谷关,拜著名古文经学家马融为师。马恃才高傲,郑玄3年不得面授,仅随其高徒卢植等受业,自筑书舍,深研马融学说。一日,马与其高才弟子考证图纬,计算浑天仪不符;他被召见,立即决疑,众人叹服。他乘机请教学术上诸疑难问题,得到启示。168年(建宁元年),他回原籍。因家贫无依,即转去东莱(今掖县),一面种田,一面讲学,慕名登门求教者近千人。
169年(建宁二年),汉朝廷宦官为与外戚争权,制造“党锢祸”,他受株连被禁锢十几年。此后,他隐居山中,闭门不出,专心致志,注释经书。181年(光和四年),灵帝解除党锢,郑玄获释。187年(中平四年),外戚、大将军何进擅权,召郑玄为官,州郡官员迫其前往,何对其礼遇优厚,他不受朝服,坚持学士打扮,仅过一夜,便寻机逃回。后被州郡举为贤良方正。大将军袁隗又表奏郑玄为侍中,他谢绝不受。190年(初平元年),董卓挟持献帝迁都长安,公卿举郑玄为赵相,他亦不受。
191年(初平二年),黄巾军攻占北海郡,他率生徒迁至即墨不其山下修业,后转去徐州。196年(建安元年)返归故里高密。
199年(建安四年),袁绍举他为茂才,并表奏为左中郎,他均谢绝不就。朝廷又派公车征为大司农,他以患病为由辞官回乡。
200年(建安五年),袁绍与曹操在官渡作战,袁胁迫他随军,至元城县(今河北大名县境,玄因病重不能前行,但仍注释《周易》。农历六月,含恨长逝。
郑玄在整理古代历史文献上颇有贡献,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称郑学。
他一生注疏《诗》、《书》、《易》、《礼》、《春秋》、《论语》等60余种、350余卷(篇)。
虞舜(约生活于原始公社末期),姓姚,名重华.今诸城市万家庄乡诸冯村人。舜,相传为尧之后的古帝王,部落联盟首领,以受尧的“禅让”而称王于天下,其国号为“虞”,故称“虞舜”。虞舜待继母以孝,待弟以仁,儒家视为理想人物,是仁孝的典范。依儒家所列世系,虞舜即位于公元前2255年,在位48年。相传虞舜执政时,天下太平,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虞舜崩于南巡途中的苍梧之野,享年110岁。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杰出的文学家,四川眉山人。嘉庆进士。博通经史,才华横溢。其诗文、书画著称于世。他的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的一生是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度过的。1074年(熙宁七年)冬由杭州调任密州(今诸城)知州。时逢连年灾荒,发不聊生,第二年春,旱蝗为害。苏轼以来蝗给粮补之法,教民灭蝗,亲赴常山祈雨,并赋诗作词以记其事。在农业生产和农发生活好转之后,他又进行一些必要的建设,如修超然台,建雩泉亭、常山祠等。
苏轼深爱密州勤劳的人民和此地的山山水水,足迹遍及五莲、九仙、马茸、常山、卢山、障日等山,并作了许多文章、词诗,如《超然台记》、《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1076年(熙宁九年),苏轼调离密州。他与人民休戚与共,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情,深受人民的爱戴,本地人民尊称他为“苏公”并在超然台修祠、塑像,增修莫贤亭,以表敬爷和怀念之情。
千里共婵娟 但愿人长久 此事古难全 月有阴睛圆缺 人有悲欢离合 何事长向别时园 不应有恨 照无眠 低绮户 转朱阁 何似在人间 起舞弄清影 高处不胜寒
又恐琼楼玉宇 我欲乘风归去 今夕是何年 不知天上宫阙 把酒问青天 明月几时有
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中平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与中丞不合,托病辞归。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献帝初平元年(190),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兴平二年(195),刘备表荐他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袁绍之子袁谭攻青州,孔融只身出奔,妻子被俘。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在许昌,不满曹操雄诈,多所乖忤,被奏免官。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终为曹操所忌,枉状构罪,下狱弃市。孔融著述,《隋书·经籍志》载《孔融集》9卷,已散佚。今存其集都是明、清人辑本,通行本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孔少府集》
1卷。孔融文又见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其诗又见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全汉诗》和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
张择端(1085-1145)字正道,又字文友,宋代画家,东武(今诸城)人。他自幼好学,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专事绘画。是北宋末年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其作品大都失传,存世《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为我国古代的艺术珍品。《清明上河图》
本是进献给宋徽宗的贡品,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其主题主要是描写北宋都城东京市民的生活状况和汴河上店铺林立、市民熙来攘往的热闹场面,描绘了运载东南粮米财货的漕船通过汴河桥涵紧张繁忙的景象。作品气势恢弘,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画有587个不同身份的人物,个个形神兼备,并画有13种动物、9种植物,其态无不惟妙惟肖。这件现实主义的杰作,是研究北宋东京城市经济及社会生活的宝贵历史资料。
《金明池争标图》描绘的是皇帝带领近臣到金明池观水战、赛龙舟的热闹场面。
图长28.6厘米、宽28.5厘米,略呈正方形。小小的画面,把周围9里多的池面及池岸边的景物悉数摹画下来。着重描写池中的大龙舟及周围的小船,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概括地绘出了金明池的全部景色和皇帝观看争标的场面,画面紧凑,结构严谨,主题突出。这两件作品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王寿彭(1875.4-1929.7) 字次篯,清末状元,山东大学创始人,潍县(今潍城区)西南关人。
他出身于城市贫民家庭。幼年在家乡读书,后应科举考试,在县、府试中名列案首。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乡试中举人。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连捷进士第一名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入“进士馆”学习法政。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他随载泽、端方五大臣被派赴日本考察政治、实业、教育等,回国后写了《考察录》一书。1910年(宣统二年),出任湖北省提学使,曾创办“两湖优级师范学堂”,为两湖培养了一批教育人才。他在兼署藩篆期间,创立预算制度,并制定学款独立章程,使办学经费专款专用,为全国之首创。
辛亥革命后,他回到北京。民国初年,任山东都督府和巡按使署秘书。1916年后任北京总统府秘书多年。1925年任山东省教育厅长。次年改组山东省立农、工、矿、医、法、商六个专门学校为省立山东大学,又增设文科,他兼任校长。王寿彭虽接受过一些维新思想,但始终不忘他是封建状元的本分,主张尊孔读经,所聘经史学教师,多是科甲出身的翰林、举人,因而遭到校内师生的强烈责难,他不得不于1927年6月“拂袖而去”,寄居京津。病逝于天津。
他工书法,时人以得其片纸只字为荣。当年“山东大学”的校牌即其所书。在家乡留有不少墨迹以楹联、匾额、题扇居多。曾为西南关五道堂“仙师庙”题名并书“仁术博施能济众,虔诚祈祷自蒙庥”。今潍坊市博物馆存一刻石,即清末进士陈恒庆为曹鸿勋临《九成宫醴泉铭》作跋文,由王寿彭所书。他的著作除《考察录》外,还有《靖盦诗文稿》。
管宁(158-241)管仲之后,字幼安,三国魏高士,北海朱虚(治今临朐东南;今安丘县管公乡)人,自幼好学,饱读经书,一生不慕名利。
183年(东汉光和元年),平原人华歆慕管宁之名,千里来访,二人一见如故,成为好友。有一次,二人一起“锄园得金”,管宁视之如瓦砾,弃于一旁。还有一次,二人“同席读书”,有位达官显贵坐着豪华的轿子从外面路过,他置若罔闻,照旧专心致志地读书,而华歆却面露慕色,跑出去看。华歆回来后,他把席割开,
与华歆分开坐, 并说“子非吾友也。”此即传为佳话的“割席断交”、“锄园得金”。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汉王朝岌岌可危,社会动荡不安。他与同县好友邴原等避居辽东。辽东太守公孙度热情招待,多方资助他。在辽东,他经常给人“讲诗书,陈俎豆,饰威仪,明礼让”,颇受人们爱戴。223年(黄初四年)
,经司徒华歆推荐,魏文帝曹丕下诏,召还他。在辽东居住达37年的管宁,立即同全家乘船还乡。临行前,将公孙度父子积年所赠礼物一并归还。回来后,在山坡上建起一座小楼,整日闭门攻读,勤奋著述。文帝诏封他为太中大夫,他托病不受。魏明帝曹睿即位,太尉华歆让位给管宁。明帝下诏,说他“耽怀道德,服膺六艺。清虚足以侔古,廉白可以当世”,欲授为光禄勋,但他上书委婉陈情,说自己德、功、才都不行,不能担负“栋梁之任”,又加年老身弱,恳求还乡。明帝只好让他返归田庐。
241年(正始二年) ,侍中孙邕、中书侍郎王基等人向齐王曹芳推荐管宁,齐王下诏,以“安车蒲轮,束帛加玺”的礼节去聘请他,而他正在这时病故。
后人称他为一代“高士”、管宁故乡的人们为怀念他,褒扬他的高风亮节,特建管宁祠,筑管宁冢,邻近5村无不以“管公”名村。
曹鸿勋(1846.2.3-1910.9.9) 字仲铭,又字竹铭,号兰生,清光绪丙子状元。潍县(今潍城区)西南关新巷子人。他出身于贫寒家庭。少年时代勤奋好学,刻苦读书。1873年(同治十二年)拔贡,朝考一等一名,派往刑部任七品京官。1876年(光绪二年)中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1879年(光绪五年)任湖南副考官,两年后改任视学。任职期间,为改善湖南边区的文化状况,开办省书院,选送优秀学员入院深造,以开拓视野,丰富知识,使边区学风大变。1887年(光绪十三年)
,到上书房教载润(惠端亲王绵愉之孙,奕详子,袭贝勒。光绪弟兄)读书。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任云南永昌知府。永昌地处云南边区,多种民族杂居,难以治理。他到任后,对每起巨案都反复调查,掌握案情,依法处理,百姓称赞他执法严明,判案公正。同时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千方百计为其排忧解难,深受人民爱戴,上官赏识。不久,调任云南知府。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升任云南按察使。云南上告巨案,往往连年积压,他到任月余就断结巨案10余起,因此更为上官所器重,两年后升任贵州布政使,不久,命暂任贵州巡抚。时广西南丹游匪作乱,他奉命围剿,南丹得以平定。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正月,调任湖南布政使,同月,升任陕西巡抚。他擅长书法,首都故宫、颐和园、东华门、西华门、大栅栏等处都有他的墨迹。家乡有《重修玉清宫碑》(俗称四面碑)、《十笏园记》等石刻传世。
冯惟敏(1511-1578),字汝行,号海浮,又号石门,散曲作家,临朐人。他乡试中举后,屡试不第。1562年(明嘉靖四十一年),入京谒选,授涞水知县。任内体恤民情,不附权贵。1565年(嘉靖四十四年)
被谪为镇江府学教授。1569年(隆庆三年)春,调任保定通判,编修府志时因搜集受迫害而死的前兵部员外郎杨继盛遗文,条陈保定利害十六事,得罪当道。1571年(隆庆五年)末,改任鲁王府审理,辞免未赴任。次年春,弃官回临朐,于海浮山下老龙湾畔建“即江南”亭,致力创作,颐养以终。其著述有《海浮山堂词稿》、《石门集》,主纂嘉靖《临朐县志》、万历《保定通志》等,其中不乏伸张正义、尊重史实的佳作。对后世影响较大者数散曲集《海浮山堂词稿》,其中《农家苦》、《忧复雨》、《刈麦有感》等,反映了他体察民隐,对农民疾苦的同情心。另一些作品,或讽贪、或刺虐、或戳弊、或揭恶,均为警世醒民之作。故王士祯评其散曲“独为杰出”。他的杂剧《僧尼共犯》,通过僧尼私通,后经官府判为夫妻的故事,指出“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传流后嗣,繁衍至今”,乃天经地义之事。他以此向假道学公开宣战。他出身于宦门,贵族公子之习难以尽脱,在其著作中,也有一些风花雪月之类的作品。
|


【历史沿革】
潍坊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7000多年前,就有人在这里生活定居。夏商代,境内有斟灌、寒、三寿等封国。周初,武王封太公望于齐,都营丘(今昌乐境内)。春秋时期,现市辖区分属齐、鲁、杞、莒等国。战国时,大部属齐,诸城等地属鲁。秦代,东部属胶东郡,高密置县,西部属临淄郡,东南部属琅琊郡。汉代,市境为青、徐2州刺史部所辖,分属北海、琅琊、齐3郡和甾川、高密、胶东3国。三国时,地属魏。南北朝时,南朝地为刘宋,北朝地属元魏。隋代市境属北海、高密郡。唐代属河南道,青、密2州。元属中书省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置益都路。明朝市境置青州、莱州2府,属山东承宣布政使司。清朝为青州、莱州2府所辖,属山东省。
民国时期,先属胶东道、莱胶道、淄青道,1927年裁道后属山东省。1948年潍县解放,成立潍坊特别市(省直辖)。1949年6月潍坊特别市改称潍坊市,仍为省辖市。1950年,潍坊市撤销,1951年重建潍坊市,为县级市,属昌潍专署。1967年3月13日,昌潍专区改为昌潍地区。1981年7月,昌潍地区改名潍坊地区。1983年10月,撤销地区建制,改建省辖(地专级)市,沿用原潍坊名称,实行市管县体制。现辖奎文、潍城、坊子、寒亭4区,青州、诸城、安丘、昌邑、寿光、高密6市(县级),临朐、昌乐2县,共有152
个乡镇、 38 个街道办事处、 9600个自然村。
1987年,撤销益都县,设立青州市。1987年4月20日,撤销诸城县,设立诸城市。
1992年12月7日,将潍坊市的五莲县划归日照市管辖。
1993年6月1日,撤销寿光县,设立寿光市。
1994年1月18日,撤销安丘县,设立安丘市。1994年5月18日,撤销高密县,设立县级高密市。1994年6月10日,撤销昌邑县,设立县级昌邑市。1994年5月23日,设立潍坊市奎文区,将原潍城区白浪河以东的东关、东园、院校、新城4个街道办事处,大虞、二十里堡、梨园3个镇和军埠口镇的刘家沙窝、李家沙窝、南家、郭家、吕家、高家涧头院、武家涧头院7个村,寒亭区郭家官庄镇的李家朱茂、杜家朱茂、玄家朱茂、辛庄、王家潭里、小南潭、西金马、东金麻8个村划归奎文区,区人民政府驻胜利东街。
2003年6月30日,将安丘市南流镇划归潍坊市坊子区管辖。2003年7月4日,山东省政府批复同意将坊子区清池街道办事处划归奎文区管辖。2003年底,全市共有152个乡镇、38个街道办事处,9600个自然村。
2007年,潍坊市进行行政区划调整。调整后,全市共67个镇,1个乡,49个街道。其中:将安丘市的黄旗堡镇、赵戈镇,昌邑市的太保庄镇划归坊子区管辖;将寿光市的大家洼街道划归寒亭区管辖。
【历史文化】
夏有斟灌、斟寻、寒、三寿等国。商逄等封国。周属齐、鲁、纪、杞等国。秦属胶东、临淄、琅琊三郡。汉属青州、密州。宋属京东东路。元为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益都路。明清属青州、莱州二府。1928年各县直属山东省政府。建国后到1988年,地专级行政建置主要为昌潍专区、昌潍地区、潍坊地区、潍坊市。
潍坊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名且三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早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境内就有氏族部落秤和生活。夏代、商代境内分别建有封国,春秋、战国时期,分属刘、鲁等
国。青州还是我国历史上的军事重镇。久远的历史给潍坊境内留下了不同时期的文化群带,有古遗址、古建筑、古石刻和遗像等不可移动文物1800多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27处,县级400多处。
潍坊作为历史古州名郡,人才荟萃,英杰辈出,文化各人灿若星辰,生于潍坊市域或曾活动于此的高层次文化名人就有100多人。他们对潍坊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据传孔夫子的七十二弟子之一、精通鸟语的公冶长就生长的安丘市的书院村,至今该村还有碑文为记。春秋末期,齐国政治家晏婴,博闻强记,善于辞令,辅佐齐灵公、庄公、景公,政绩卓著。他出使楚国的故事为后人广为传颂。东汉末年徐干,是一名哲学家、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另一“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在寿光一带任过北海相,他曾“制城邑、立学校,表显儒术,荐举贤良”,“在郡六年,政绩赫然”,世称“孔北海”。北魏农学家贾思勰,肯有广泛的农事经典,对研究办业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北宋画家张择端,擅长给画车马、舟船、桥梁、城郭和街道,现有存世画<<清明上河图>>,描给了当年汴梁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景象,画面形象生动,是一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优秀风俗画。北宋著名的金石学家赵明诚与夫人李清照多年寓居青州,他们的诗词创作,以及有名的<<金石录>>著作,名冠一时。宋代潍坊还涌现了李成等一代著名文学家和科学家。元代二钦所著地方志<<齐乘>>,以元朝山东东西道宣慰司所辖益都邑、古迹、亭馆、风土、人物等。是研究山东地方志的一部珍贵资料。明代散曲家冯惟敏,著<<海浮山堂词稿>>和<<山堂辑稿>>,所写散曲,风格爽朗,题材广泛,有些作品反映了当时的民间疾苦,讽刺了封建官僚的贪婪横暴。清代内阁大学士、书法家刘墉也是潍坊人。清道光年间潍坊陈官俊,任过户部、兵部、吏部三部尚书和协办大学士,有多种著述留于后世。其子陈介祺,第我国著名金石学家,著有<<十钟山房印举>>等专著30多部。他对潍坊的嵌银、仿古铜、铸铜印、拓片等民间工艺品的发展起了奠基作用。清朝末年,潍坊一条巷子出了曹鸿勋、王寿彭两名状元,一时传为佳话。
原籍他乡,曾在潍坊为管做事的历史名人也有许多,如唐代大书法家李邕、北宋宰相寇准、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等等。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知密州,写下了<<超然台记>>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200多首脍炙人口的佳作。清乾隆年音,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在潍县做过七年的县令,他为政清廉,请诗书画并称“三绝”,他在此留下了不少诗文和书画,至今流传二世,为世人称颂。著名宰相刘墉,人称大清国第一才子,“刘罗锅”更是家喻户晓,其书法、绘画更是一绝,在清代自成一派。

【风筝历史】
风筝真正的考起源,现在已无法证。有些民俗学家认为,古人发明风筝主要是为了怀念世故的亲友,所以在清明节鬼门短暂开放时,将慰问故人的情意寄托在风筝上,传送给死去的亲友。
风筝,古时称为「鹞」,北方谓「鸢」。大多数的人认为风筝起源于中国,而后广传于全世界,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实际上,中国最早出现的风筝是用木材作的。春秋战国时,东周哲人墨翟(公元前478-392年),曾「费时三年,以木制木鸢,飞升天空」。墨子在鲁山(今山东潍坊境内),「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这是说墨子研究试制了三年,终于用木板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或「木鸢」)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风筝。(约纪元前300年左右),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年。
直至东汉期间,蔡伦发明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因此可以推断,中国风筝已有两千年以上历史了。
墨子把制风筝的事业传给了他的学生公输班(也称鲁班),<墨子?鲁问篇>中说,鲁班根据墨翟的理想和设计,用竹子做风筝。鲁班把竹子劈开削光滑,用火烤弯曲,做成了喜鹊的样子,称为「木鹊」,在空中飞翔达三天之久。
《鸿书》上说:「公输班制木鸢以窥宋城」。
最初风筝常被利用为军事工具,用于三角测量信号、天空风向测查和通讯的手段。就如春秋时期,鲁班『制木鸢以窥宋城』。
公元前190年,楚汉相争,汉将韩信攻打未央宫,利用风筝测量未央宫下面的地道的距离。而垓下之战,项羽的军队被刘邦的军队围困,韩信派人用牛皮作风筝,上敷竹笛,迎风作向(一说张良用风筝系人吹箫)汉军配合笛声,唱起楚歌,涣散了楚军士气,这就是成语「四面楚歌」的故事。
在正史中也有关于风筝的记载,时间较五代更早,其一是南朝的〔侯景之乱〕,梁武帝被侯景围困,城墙被包围。曾放风筝向外求援,据南史卷八十「侯景传」中所述,在梁武帝萧衍大清三年(公元549年)时,侯景作乱,叛军将武帝围困于梁都建邺(即今南京),内外断绝,有人献计制作纸鸦,把皇帝诏令系在其中,当时太子简文在太极殿外,乘西北风施放向外求援,不幸被叛军发觉射落,不久台城即遭攻陷,梁朝从此也衰微灭亡。这是简文施放风筝向外求救不幸失败的故事。
相传在公元前五世纪时,希腊的阿尔克达斯就发明了风筝,可惜后来失传。直到公元十三世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从中国返回欧洲后,风筝才开始在西方传播开来。
又从其它考据证实,约第十世纪传至韩国再至日本,十三、四世纪才传至欧洲。
美国也有放风筝的故事,当时的人们以为雷电与闪光,是宗教上神的怒吼而生恐惧,富兰克林则利用风筝,证明了雷电与闪光是空中放电的现象,而发明了避雷针。
1984年4月1日,潍坊市人民政府根据美国友人大卫.切克列的建议,举办了第一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从此,一年一度的潍坊国际风筝会在潍坊举行,至2000年,潍坊已经连续举办了17届。1987年4月,潍坊被推举为世界风筝都。国际风筝联合会还作出决定,将国际风筝联合会的总部设在潍坊。潍坊国际风筝会的举行,大大提高了潍坊的知名度,打开了潍坊对外开放的大门,使潍坊走向了世界。潍坊市委、市政府采用“风筝牵线、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方针,把风筝会办成了万商云集的经贸洽谈会,大大促进了潍坊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潍坊经济的腾飞。
【潍县乐道院】
一、潍县乐道院的由来
鸦片战争肇始,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封建专制的中华帝国国门大开,西方国家取得了在华自由传教的权利。由此西方教会和文化势力由沿海向内陆逐步渗透。
关于前期乐道院的发展历程,从《潍坊市志》中找到如下记载:
1882年(清德宗光绪八年)
美国基督教长老会派牧师狄乐播偕夫人阿撤拉氏(一说为狄珍珠),来潍县传教,并在当地教友的协助下,在老潍县东关处买地建立“乐道院”,道院由教堂、学堂、诊所3部分组成。用以传教、办学和开办诊所。
1900年(清德宗光绪二十六年)
6月25日潍县义和团陈双辰(又名陈锡庆)率团民火烧美长老会“乐道院”,烧毁楼房42间,平房136间。
1902年(清德宗光绪二十八年)北美长老会用清政府“庚子赔款”的白银10万两在潍县县城重建并扩建了“乐道院”。充足的资金,使乐道院得到了较大规模的发展,成为北美基督教长老会的山东总部。
“乐道院”位于当时潍县东关门东南三里处虞河南岸,其旧址即在今山东潍坊二中及毗邻的潍坊市人民医院院内。潍坊二中前身即原乐道院所办学校——广文中学,而潍坊人民医院即是由当时的教会医院发展而来。当年的乐道院“占地200多亩,曾一度作为昌潍一带的教会、教育和医疗卫生中心。西方教士、教师、医务人员麇集在此活动,其场所很是显要,院内的钟楼为当时潍县城东部的标志性建筑物”。[1]
二、潍县集中营的设立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日军于当年底占领胶东半岛,由于当时美国等对日本持中立态度,所以日军对乐道院基本不加干涉,因此先于潍县沦陷的烟台、青岛等地的外国侨民开始前来潍县“乐道院”避难,而此时院内的传教、教学和医务活动尚能正常开展。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发动蓄谋已久的太平洋战争,美英正式对日宣战。这时在美国夏威夷等地的日本侨民采取种种措施窃取美军情报,为日本军国主义服务,引起了美国的强烈不满,因此美国政府将侨居旧金山等地的6万多日本人集中到洛杉矶附近指定的地区,并且不准与外界联系。日本为报复美国,从1941年底开始,在中国全境搜捕盟国所有在华的牧师、教师、商人等,并将其全部强行收管。
因潍县靠近胶济铁路,交通比较方便,又加之乐道院场地较大,遂被日军强霸。驻潍县地区的日本宪兵队长汤本宣典率领一小队日本宪兵和一个伪军中队包围了乐道院,驱赶其中的居民。此后,伪军又带来一些强抓来的苦力,把院子里所有的树木砍伐一空,他们用胡乱拆下的砖瓦做材料垒起碉堡,并在墙上架起了一道道铁丝网。旋即,一座阴森恐怖的集中营—“敌国人民生活所”(简称C.A.C)便替代了原本典雅幽静的布道传教之所。
长江以北的美英等国侨民陆续被掳来关押,集中营(乐道院)最多时关押在华欧美侨民1500多人,一度成为中国境内最大的“集中营”。战争中总共有2008名外国侨民被关押于此,其中包括327名儿童(后因交换战俘释放了500人)。他们分别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比利时、伊朗、菲律宾、古巴、希腊、挪威、乌拉圭和巴勒斯坦,其中以欧美人士居多。
集中营中有不少知名人士:有曾任蒋介石顾问的美国人雷振远、华北神学院院长赫士、燕京大学校务长司徒雷登、齐鲁大学教务长戴维斯、原辅仁大学附中教师曾任美国驻华首任大使(1981-1986)的恒安石等;还有曾获奥运会400米冠军的世界著名运动员英国人埃里克"利迪尔(当时为英语教师,对教学工作有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集中营内非常恶劣的条件下,仍尽其所能为里面的孩子们授课。英国人以他为原型拍摄的电影《火焰战车》被评为奥斯卡金像奖。因饥寒交迫和操劳过度,利迪尔在抗战胜利前不久在集中营内去世。);另有多名大学教授、医生等高级知识分子。

【万印楼】
万印楼位于潍坊市中心1公里处,占地面积370平方米,建筑面积380平方米,距潍坊飞机场7公里,距潍坊火车站1.5公里,万印楼是陈介祺于清光三十年创立的,因为它珍藏过万余件文物珍品,故称万印楼。一九九三年对外开放以来,其接待8千多人,其中海外游客2千多人。万印楼建筑群具有典型的清代潍坊建筑特点,并有清代宫廷建筑风格。这里的东楼,就是闻名海内外的万印楼,东楼二层十间,陈列介绍收藏情况,学术成果,西间大厅各三间,大厅陈列仿古品,收藏编钟11件,取整数名斋号“十钟三房”。收藏稀世珍品有:毛公鼎、曾伯霖簋。
【十笏园】
十笏园为中国北方园林建筑。始建于明代,又名丁家花园,位于潍坊市胡家牌坊街,面积2000平方米。因占地小,喻若十个板笏之大,故名。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笏园原是明嘉靖年间刑部郎中胡邦佐的故宅,清代陈兆鸾(清顺治年间任彰德知府)、郭熊飞(清道光年间任直隶布政吏)曾先后在此住过,后于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被潍县首富丁善宝以重金购作私邸,修葺了北部三间旧楼,题名砚香楼,开挖水池,堆叠假山,始成私人花园。十笏园是整个丁宅建筑群落的一部分,该建筑群落除“文革”中被毁的后花园外,现存的建筑面积一万零四百平方米,古建筑房屋200余间,其中仅十笏园中的大小建筑就多达34处。
十笏园既是一处著名的古代园林,又是文物陈列馆所,曾为潍坊市博物馆原馆址所在地,异彩纷呈的文物分批轮流陈列,使这座名园更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郭味蕖故居陈列馆】
郭味蕖故居陈列馆位于潍坊市中心1.5公里处,总占地面积0.3亩,建筑面积300平方米,距潍坊飞机场7公里,距潍坊火车站1.5公里。
郭味蕖(1908-1971),潍城人,我国当代著名国画艺术家、美术理论家、美术教育家。郭先生毕生从事中国画研究,对金石考古、文学、书法亦有研究,著作丰厚,海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他一生的艺术活动,对我国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创作的《东风朱霞》、《大好春光》、《初阳》、《朝晖》、《惊雷》等作品,闪耀着时代光彩,洋溢着对新的生活和祖国的歌颂与期望之情,具有创新精神,表现了从传统绘画形式中脱化出来的新时代花鸟画风。郭先生为人民大会堂、毛主席休息室创作多幅绘画,作品曾作为礼品由国家领导人赠送外宾。“疏园”乃先生居潍时之住宅,一九九二年四月由潍城区人民政府辟为郭味蕖故居陈列馆。馆内恢复旧日园林风貌,修葺先生亲手所盖茅草画室,陈列先生书画及学术著作,展览艺术界名人作品,以开展艺术交流,推动学术研究,弘扬民族文化。
【范公亭公园】
位于青州城西门外一块300余亩大的小盆地里,包括范公亭和李清照故居、洋溪湖、永济桥墩和满心亭等景致,这里地势低洼,绿树成荫,南阳河穿流其间。这里虽与城里只有一墙之隔,但由于地处盆地之中,气候宜人,冬暖夏凉,严冬不结冰,盛夏无酷暑,气温城里相差3~5度,是一处难得的旅游胜地。
皇二年(公元1050年),著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句的范仲淹为政青州时,青州一带流行一种"红眼病",蔓延很快,为此,范仲淹亲自汲水制药,发放民间,很快制止了瘟病的流行,百姓感激不尽。恰在这时,南阳河畔有泉水涌出,且水质纯净,甘甜可口,饮用制药都相宜,百姓以为这是范公的德行感动了苍天,就取名"醴泉"。并在泉子上建造了一座亭子,后人感念范公,就把"醴泉"叫做"范公井",把亭子叫做"范公亭"
。
范公亭为六角形,顶开一圆孔,与井泉上下相对,其亭之柱上木下石,别具风格。迎面的柱子上镌刻着一副对联:"井养无穷兆民允赖,泉源不竭奕世流芳"。亭东有三贤祠,为后人祀三位青州知州范仲淹、富弼、欧阳修之所,范祠居中,建于范公离青不久,富公祠与欧阳公祠故址均在城西瀑水涧之侧。明末皆移建于范公祠左右,称"三贤祠"。范公亭院内有数棵唐楸、宋槐,虽说已活了千年之久,但仍然枝繁叶茂,生机盎然。院门南侧,植翠竹千竿,使这一组古老的建筑越发显得清静幽雅,生机勃勃。古树下,翠竹旁,耸立着一块块石碑,或为历代名人缅怀先贤的题刻。
出范公亭大门北去,穿绿荫过小桥约百米就到了李清照故居。我国宋代著名词人李清照和她的丈夫金石学家赵明诚,住在青州的14年中,收集了大量珍贵书籍、字画、金石之物,写出了著名的《金石录》30卷和许多流芳百世的诗作。

【潍县大观】
1948 年 4 月 27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经过浴血奋战,一举攻克国民党反动派重兵防守的潍县县城,硝烟散尽,在清理伪政府遗物的时候,发现了一件特殊的战利品,它就是无声电影《潍县大观》的拷贝。
这是 1935 年拍摄的一部介绍当时潍县风貌的纪录片。
六十多年前的中国,军阀混战,强临窥伺,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当时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韩渠昏聩颟顸却自命不凡,他授意属下用电影这种新兴的媒体为自己树碑立传,歌功颂德,拍摄复了系列片《山东大观》,《潍县大观》是其中历尽浩劫,幸存至今的唯一作品。这部影片在不遗余力粉饰美化当时地方官员政绩的同时,也从某些侧面直观地反映了当时潍县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民俗等各方面的情况,给我们展现了一幅三十年代中期的《清明上河图》长卷。
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潍县人民,用他们的鲜血和汗水,描绘着自己的家园,使她成为渤海之滨一颗璀璨的明珠,借助这部影片,我们可一睹她昔日的风貌。祖籍潍县的观众,可以从中瞻仰先人的音容笑貌,有些八九十岁的老人,或许还能从画面中攒动的人群里,发现自己童年时代的身影。
李清照(公元1084-约1151) 南宋女词人,自号易安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历城)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李清照自幼刻苦勤学,博闻强记,精通书史。十八岁嫁太学生赵明诚,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后(靖康二年即1127年),流寓南方。高宗建炎三年(1129)明诚在赴湖州太守任上病死于建康(今南京),此后,其境遇孤苦,流徙于杭州、绍兴和金华一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辞海》1989年版)
后人评道:
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辛弃疾)称首。
------王士祯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沈去矜
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帙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
为词家一大宗矣。 ------《四库提要》
李易安作重阳《醉花阴》词,函致赵明诚云云。明诚自愧勿如。乃忘寝食,三日夜得十五阕,杂易安作以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有‘莫道不销魂’三句绝佳。”正易安作也。
------《词苑杂谈》
李易安词,独辟门径,居然可观,其源自淮海、大晟,而铸语则多生造,妇人有此,可谓奇矣。
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
真不食人间烟火者。 ------《白雨斋词话》
刘墉(1719-1805),字崇如,号石庵,清朝官吏,书法家,高密县逄戈庄(原属诸城)人。大学士刘统勋之子。
他1751年(乾隆十六年)中进士,入仕途。1755年(乾隆二十年)10月,其父(时任陕甘总督)以办理军务失宜下狱,他时任翰林院侍讲,亦遭逮治,逾月获释,降为编修。次年,提安徽学政,任职3年,调任江苏学政。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任山西太原府知府。1765年(乾隆三十年)升任冀宁道台。次年因在太原知府任内失察阳曲县令段成功贪侵公帑,坐罪革职拟死。诏免,发军台
(清廷设在边疆的邮驿)效力赎罪。次年赦回,仍授编修。1770年(乾隆三十五年),迁江西盐驿道。
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擢陕西按察使。翌年,因父逝世,归籍丁忧。
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初还京,授内阁学士。10月任四库全书馆副总裁。翌年,复任江苏学政。在此任内,他劾举徐述夔著作悖逆有功及督学政绩显著,擢湖南巡抚。时值该省多处受灾,哀鸿遍野,贪官污吏猖獗,民怨载道。他严劾贪官,勘修城垣,革除陋习,抚恤灾民,颇有政绩,升都察院左都御史。
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4月,充任三通馆总裁,5月,为吏部尚书,奉旨审理山东巡抚国太(皇妃伯父)结党营私、贪纵舞弊案。他至山东境内,化装道人,步行私访,查明事实。山东连续三年受灾,而国太邀功请赏,以荒报丰,开征时,凡无力完纳者,一律查办,并残杀进省为民请命的进士、举人9名。及至济南,经审问,查清国太已知贪赃案发,遂凑集银两妄图掩饰罪行。他如实报奏朝廷,奉旨拿国太回京,并开仓赈济百姓。时皇妃已为国太说情,有的御史从旁附合。他遂以民间查访所获证据,历数国太罪行,据理力争,终使国太伏法。
1797年(嘉庆二年),他升任东阁大学士。1799年(嘉庆四年),奉嘉庆皇帝旨,办理文华殿大学士和珅结党营私、勒索纳贿一案。他不畏权势,立即查明和珅及其党羽横征暴敛、搜刮民脂、贪污自肥等罪20条,回奏朝廷。皇帝处死和珅,并没收其家财三分之二(白银二亿三千万两)入官。不久,嘉庆皇帝加赐他为太子少保,后又命其充任会典馆正总裁。
他外娴政术,内通掌故,博通经史,长于古文考辨。曾三次兼署国子监,数任乡试、会试正考官。又筹办编撰过《四库全书》、《西域图志》和《日下旧闻考》。并擅长书法,其书貌丰骨劲,味厚神藏,有“棉里裹针”之妙,与翁方纲、梁同书、王文治、铁保等齐名。其中部分墨迹,由其侄刘镮之整理,摹勒上石,以《清爱堂石刻》刊行。著有《刘文清公遗集》17卷及《刘文清公应制诗》1部。
赵秉忠(1573-1626),字季卿,号其阳,明末大臣,状元及第,益都(今青州)郑母镇人。
他自幼勤奋好学,15岁补府学生,时督学佥刘毅性情严厉,在昌乐县主持考试时,有个考生为作弊把小抄夹在鞋子里,受到重罚。从此规定,考生都赤脚立雪中,等侯入场。他气愤不过,毅然走上台阶质问刘毅:“为什么因一人行为不端就连累所有人呢?难道这就是贤者考选人才的入门规矩吗?”刘毅知过,废除这一规定。
1598年,赵秉忠中状元,30岁任会试同考官,39岁长庶子,典试江南。他先后为国家选拔了不少栋梁之材,如张玮、姚希孟、周顺昌、孙承宗等。后任侍读学士直经筵。他曾奏请神宗恢复建文帝帝号、庙号。神宗说:“事已久,不便更易。”他说:“国事论其当不当,不论其久不久,”终于说服神宗为建文帝恢复了帝号。后长礼部侍郎,掌管詹事府。熹宗时,魏忠贤专擅朝政,陷害异已。1624年(天启四年)大臣杨涟上巛书弹劾,列举魏忠贤24大罪状,草疏者即赵秉忠门生缪昌期。1625年(天启五年),缪昌期受魏忠贤陷害,下狱论死。魏忠贤责问赵秉忠,赵秉忠不予理睬。魏忠贤恨之入骨,屡次在熹宗面前说他的坏话。熹宗说:“你说的不就是那个穿短袍讲经的人吗?我看那人忠心耿耿,正准备重用他呢!”后来他看到朝政日非,魏忠贤又不断迫害,于是多次上书请求告退,得到熹宗同意,晋礼部尚书,致仕归里。但回乡不久,就受到刘钟英案件的牵连,以“与刘钟英久倚门户”罪名,同被削官夺傣。其后魏党越演越烈,捕入狱的人越来越多,朝政更加不可收拾。1626年赵秉忠愤懑而死。崇祯初年,朝廷为他平反,恢复原官,加太子太保,按大臣礼节重安葬。
1983年,在他家乡郑母村,发现他中状元时的殿试卷。郑母村东北,洗耳河畔,原是他的墓葬,规模宏大,1958年被毁。
王统照 (1897.2.9-1957.11.29)
字剑三,曾化名王恂如,笔名有剑先、容庐、健先、提西、鸿蒙、息庐、默坚、霭骞等,现代著名作家、诗人,诸城市相州镇相州一村人。
他出身于封建地主家庭。5岁入家塾,7岁丧父。在母亲倾心教养下,潜心习读四书、五经。十一二岁开始接触《新体地理》、《历史教科书》、《笔算数学》等新课本。其间,考入县城高小,1913年毕业。后考入济南省立第一中学。七八月间,回乡度假,试写章回体小说《剑花痕》。1916年,为纪念反对帝制、再造共和一周年,编写话剧《云南起义》,自饰蔡锷。1918年,到北平考入中国大学英国文学系,被推选为学报编辑。同年,在《妇女杂志》上发表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纪念》。翌年“五四”运动,参加了火烧赵家楼的示威活动。1920年冬,与郭绍虞、
郑振铎、耿济之等12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次年1月研究会正式成立后,他始终为该会努力工作。
1922年7月,他大学毕业,留校任教。10月,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一叶》,被列为文学研究会丛书。1925年,第一部诗集《童心》问世。1927年春,举家迁居青岛,
他先后在青岛铁路中学、市立中学任教。1931年3月,应好友宋介之邀去东北,实地考察了城乡各阶层的社会状况,写成反映东北人民痛苦生活的散文集《北国之春》
。1933年9月,《山雨》出版。这部小说生动真实地再现了军阀混战、兵匪灾荒下的北方农村,在当时的文学界引起轰动。出版后,被国民党当局查禁发行,他亦受到胁迫,于1934年初离青岛返故里,变卖田产,聚资旅欧,
3月启程。
次年春回国,在青岛创办《避暑录话》周刊,年底,参加上海文化界抗日救国会。1936年,担任《文学》月刊主编,与鲁迅、茅盾、巴金等21人签名发表了《文艺界同仁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之后,创作和出版了散文集《青纱帐》、诗集《夜行集》、长篇小说《春花》等。1937年秋,全家迁至上海。此时,他虽身陷“孤岛”,但仍意气昂扬地从事文学活动。1938年起,应聘在暨南大学任教。
1941年12月8日上午,日本兵冲进上海租界,他坚持为学生上完最后一课,学校就此停办。次年,化名王恂如,到开明书店当编辑。生活相当拮据,但仍嘱家人不可丧志屈敌。1945年夏,全家迁回青岛。他为《民言报》主编副刊《潮音》
。1946年8月,被聘任为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次年夏,因支持以该校学生为骨干的反饥饿爱国运动,遭到校方解聘。
1949年7月, 他赴北平 (今北京) 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1950年起,先后任山东省人民政府委员、省文教厅副厅长、省文联主席、省文化局长,还当选为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文联委员、全国作协理事等。其间,著作有诗集《鹊华小集》、评论集《炉边文谈》等。1957年11月29
日,病逝于济南。中共山东省委送了挽联:“文艺老战士,党的好朋友。”

○本卷系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是目前全国唯一的殿试卷真迹,价值连城。它填补了我国宫廷档案空白,是研究我国科举制度和明史的重要文献,系国家一级文物。这件保存良好的珍品为19折册页,每折通高47.6厘米,宽14.1厘米。封面、封底均为全绫装裱。卷首顶天朱书“第一甲第一名”六字,为当时的皇帝朱翊钧御书下钤“弥封关防”长印,占一折。下为正文,凡15折,每折6行,为1厘米见方工整小楷,共2460字,精辟阐述了改善吏治、兴邦治国的对策,主张“实心先立”、“实政继举”才能天下太平安乐,具有重要的历史、现实意义;并附有作者上三代简历。后3折列着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张位等9位读卷官和1位印卷官的职衔与姓名。

【潍坊一名的由来】
“潍坊”之名,是1948年4月27日解放了潍城,建立了潍坊特别市而得名的。取潍城和坊子的首字组成了新的地名,它标志着潍坊的新生。
潍坊在历史上行政区划和建置多变。解放前这里是第八行政督察区,是老潍县;解放以后,这里是潍坊特别市、潍坊市和新潍县。现将地、县两级的历史沿革分别说一下。
先说地专级的行政区划和建置。
秦,这里分属齐郡和胶东郡。
西汉,置北海郡。
东汉,改为北海国。一直到魏、晋、南北朝。
隋、唐、宋、金、元时期叫潍州。潍州是公元596年(隋开皇十六年)置,607年(隋大兴三年)废;619年(唐武德二年)复置,625年又废;965年(宋乾德三年)又置,金元两代因之,明洪武十年废,共781年。
明、清,这里属莱州府。
年设莱胶道,驻潍城。
抗日战争时期,叫莱潍道,驻潍城。
年置第八行政督察区,驻潍城,一直到潍城解放。
解放后,1948年4月29日建立潍坊特别市,隶属山东省。1949年6月,改为潍坊市,隶属不变。
年6月,昌潍专区在昌乐成立。1948年12月,省直辖之益都县划归昌潍专区。1949年7月,专区机关迁往益都。1950年5月潍坊市撤销,所辖区域改为潍县,属昌潍专区。专区机关迁来潍城。1967年3月13日,昌潍专区改为昌潍地区。1981年7月,昌潍地区改为潍坊地区。1983年10月,撤销昌潍地区,改为地级潍坊市。
再说县级的政区和建置。
西汉,这里设平寿、斟、桑犊,乐都4县。
东汉,置平寿县,一直到南北朝。
隋唐,这里设下密、潍水、胶东、北海4个县。
公元556年(北齐天保七年)废平寿,并入下密,一直到唐朝。下密又分东、西。东是在潍城东南,西是在潍城西关,共351年。“密”是指密水,密水即潍河。因地处密水下游,所以叫下密县。
公元586年开始置潍水县,607年改下密为北海,改潍水为下密。619年又复置潍水,907年废,共311年。
宋、金、元时期都叫北海县。
年(明洪武元年)废北海并入潍州。1377年(明洪武十年)降潍州为潍县。潍县之名从此一直沿用下来,直到1984年改为潍城、寒亭、坊子区,潍县之名叫了507年。
潍城地处白浪河中游,白浪河从城中心穿过。河西为城里,因地形像龟,所以过去又叫龟城。河东,即东关,地形像蛇,所以过去叫蛇城,合起来叫龟蛇城,“龟蛇”镇“白浪”。龟蛇又是方位的玄武,代表北,之前这里叫北海。元朝一个叫谭处端的道士写了个龟蛇碑,原在玉清宫,后移到博物馆。不管字形还是笔力都超凡脱俗,既像龟卧,又像蛇行,轰动一时,连东北人都想索取龟蛇碑的拓片。有一年潍城闯关东的人带着龟蛇的拓片过渤海遇到风浪,其他的船翻人亡,唯有带着龟蛇碑拓片的那只船顺利到达,迷信说法是龟蛇显灵。
“老潍县”号称“东莱首邑”、“北海名区”,过去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素有“二百支红炉,三千铜铁匠,九千绣花女,十万织布机”之称。清乾隆年间郑板桥知潍县写诗云:
三更灯火不曾收,玉脍金齑满市楼。
云外清歌花外笛,潍州原是小苏州。
潍县的“潍”字,潍水县的“潍”字,下密县的“密”字,昌潍的“潍”字,潍坊的“潍”字都是指潍河,是因潍河而得名。1985年编写《潍坊市志》在记述潍河的发源上发生争执,我亲自到莒县考查潍河的发源。原来潍河发源于莒县西北的箕山和屋山,旧志没有标点符号,写成“箕屋山”,从字面上看,好像是一座山,其实是两座山,两个源头,到了莒县东库山水库合二为一,向东流到了五莲夼墙水库,再向北流到了峡山水库,再向北经昌邑入渤海莱州湾。潍河干流总长246公里,流经面积6493.2平方公里,在本市流域面积6319.5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36.5%。过去多水灾,群众称“淮河”(淮字与潍字通,与坏字同音)。1958年修了峡山水库,变害为利,兴利库容5.01亿立方米。具有防洪、灌溉、发电、水产养殖、城市及工业用水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库。1978年搞潍河流域治理我参加来,整平了地面,扩大了灌溉面积。近30年来,狠抓了农田基本建设,使潍河流域变成了高产稳产田。粮食及经济作物产量产值均占全市的三分之一以上。潍坊的工业用水和城市的饮水基本靠峡山水库的水。潍河是潍坊的母亲河。

李泽帧,男,中共党员,1930年生,现任文山诗书社社长。
该同志1992年11月创办昌邑市文山诗书社并担任社长,现已发展到13个分社、56个小组,千名社员、万名诗友,形成了遍布昌邑城乡的诗词书画骨干网络。先后出版《文山诗词》48期,举办诗词讲座、书画展、研讨会、朗诵会、诗词大赛200余场(次),促进了昌邑文化的对外交流;在该市11万中小学学生中启动了诗词朗诵工程,开展了诗词进校园、进机关、进农家大院活动。因为工作出色,李泽帧被授予“全国离休干部先进个人”称号。2002年4月,昌邑市荣获江北第一个“中国诗词之乡”荣誉称号。
杨洛书,男,1927年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杨家埠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工作者、民间工艺美术大师。
杨洛书是寒亭区寒亭街道西杨家埠村人,系百年老店“同顺德画店”第19代传人。11岁学习刻版印刷,18岁就熟练掌握多种雕版技艺,经过60多年的磨练,成为当今年画界的一代宗师,素有中国年画王之美称。1993年,杨洛书将自己珍藏几十年的一块刻于500余年前的方贡笺木年画画版连同50块明清画版,无偿捐献给了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归国家博物馆)。杨洛书独创了以“刀头具眼、指节灵通”为主旨的独特雕版方法,带动了杨家埠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 |